本期目录
精彩摘要
聚焦
博物馆柔性组织结构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再造博物馆的力量
张小朋
多年以来,公共博物馆围绕着对藏品的保管、处理和利用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维持和发展了博物馆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博物馆面临着信息大量涌现和社会需求多样化、迅捷化的转变,这种刚性组织的适应和应对能力开始出现下降。本文从柔性组织的原理和博物馆信息处理的本质和流程分析入手,提出通过建立全面的柔性信息系统的方法来促进博物馆组织向着柔性组织方向发展,避免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下调整组织结构的困境,提升博物馆影响和改变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博物馆;柔性组织;信息技术
理论
制度“三大基础要素”理论视角下中国博物馆策展人制度构建研究
管晓锐
以建立适应中国博物馆体制的博物馆策展人制度为出发点,借鉴美国社会学家W·理查德·斯科特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制度 “三大基础要素”理论,围绕制度“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结合国内博物馆策展实践,探讨设立中国博物馆策展人工作机制的有效路径,为中国博物馆策展人制度建立和运行提供理论支撑和机制保障。
关键词:博物馆;策展人;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
大历史与小历史:中国博物馆史写作之回顾、反思与展望
杨瑾
中国博物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呈现出分期明显的动态特征,见证、参与并贡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博物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全面回顾我国当前博物馆史研究现状,观察其作为历史学科分支的研究体系生成过程,分析其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下的多样性、当代性、动态性和学术性特征及其主要成就,今后的研究应正确处理通与专、内与外、古与今、虚与实关系,进一步细化文献学研究、拓展历史思维、建设跨学科研究队伍、加强薄弱领域研究、加强数字技术应用,籍此探寻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带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博物馆发展道路。
关键词:博物馆;博物馆史;历史观
实践
考古文物类展览信息阐释的公众转向
赵娜 王文彬
考古文物类展览是历史类博物馆中常见的展览类型,其信息阐释包括信息的研究、转化与重构三个维度。公众转向视角下的展览,需要将观众因素置于信息阐释的全过程进行考量,即在信息研究过程中提供多视角、多层次的文物信息;在信息转化过程中,了解目标观众的认知特点与偏好,增强观众的可及性与相关性;在信息重构的过程中,注重情境、互动与对话,最终与观众一道共享和共建充满意义的过去。
关键词:博物馆;考古文物类展览;信息研究;信息转化;信息重构;公众转向
青年
社会教育之并蒂莲:中国近代博物馆与图书馆“共生”现象初探
赵依凡
中国近代的博物馆与图书馆同在教育救国的思潮下被引入中国,并逐渐成长为社会教育的“双翼”。由于其密切联系,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图博合一”等相互“共生”的现象,并逐渐形成三种“共生”模式:“附设模式”“图书博物馆模式”和“并立模式”。其中附设模式始终为主流,又以博物馆附设于图书馆为主。近代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共生”关系实际可追溯至二者的古代形态。“共生”与互动关系中可见明显不平衡性,博物馆常处于附属位置。这种不平衡的共生关系深刻影响了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发展,也对近代图书馆、近代社会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博物馆;近代中国;社会教育;图书馆;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