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怡,现为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晨光学者”。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副主席,ICOM定义委员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函评专家,彩客网彩票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上海市重点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上海自然科技教育联盟“观众研究与评估”专委会专家顾问。曾发表40余篇包括A&HCI及SSCI收录在内的高水平论文,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其中《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反思与演变》获第二届全国博物馆学优秀学术成果。“21世纪国际博物馆学基础书系”执行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项国家决策咨询项目、国家文物局及省部级项目。
王思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博物馆学理论、博物馆疗愈、文化遗产阐释和博物馆观众研究等。
研究方向一:具身博物馆、多感官博物馆及博物馆疗愈研究
主要聚焦于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创新与多重体验构建,推进博物馆从知识传递者向体验创造者的角色转变。提出了“具身博物馆”理论,强调身体与环境、感官与空间的互动,通过虚拟技术和沉浸体验实现展览的具身化和互动化。同时,研究基于多感官和身体实践,拓展博物馆物件的疗愈功能,提出博物馆文物疗愈元素体系,并关注为观众提供特定博物馆疗愈的可能性。
研究方向二:文化遗产阐释、展示与记忆研究
主要聚焦文化遗产的阐释、展示与记忆,涵盖无形文化遗产的生存智慧、困难遗产的博物馆化进程及创伤记忆的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研究还涉及文化遗产学科体系的构建,系统梳理该学科的发展脉络、属性及跨学科特征,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融合。进一步探索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的模式和策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强调实证研究与国际视野相结合,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合理展示和持续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向三:博物馆展览及观众研究
主要聚焦博物馆展览与观众的互动关系,涵盖展览叙事、观众体验、可持续发展等多维度内容,力图从理论模型与实践层面促进博物馆展览的创新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多元实现。
访学计划
1. 基于良渚博物院的藏品和教育活动,深度研究博物馆疗愈在本馆的可行性和实践性,并推出相关系列疗愈活动;
2. 推进良渚博物院与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在藏品保护、展陈设计、教育活动、数字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3. 参与良渚博物院的日常业务工作,提升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