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南开大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博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物馆与艺术鉴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博物馆
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委、陈列艺术委员会委员、博物馆学专委会委
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2025年获得“中国博物馆协会年度青年人物”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书画文物鉴定研究、博物馆展览策划与教育
传播等。曾任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策展人,主持策划博物馆文物艺
术展览50余场,出版《如何看懂一座博物馆》《古画七棱镜》等专著19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曾获得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一等奖第一名”,并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好网民”等荣誉。
访学计划
1.深度探索藏品管理与文物保护修复体系
全面深入山东博物馆藏品管理部门,系统梳理其基于信息化技术构建的藏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学习其运用藏品管理系统进行文物登记、分类、编目、出入库管理等流程,掌握藏品数据采集、存储、检索与分析的规范操作。实地观摩不同质地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针对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丝织品等文物,学习其表面清理、脱盐除锈、粘接修复、装裱加固等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方法。
2.全流程参与展览策划与社会教育创新实践
全程参与山东博物馆的展览项目,从选题策划阶段开始,学习如何结合馆藏特色、社会热点与观众需求确定展览主题;在展品遴选环节,掌握展品筛选标准、展品组合逻辑与故事线设计方法。深度参与展览设计工作,学习展陈空间规划、展具设计、灯光布置等技巧,重点关注其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展览体验的创新实践,了解如何通过数字导览、线上展览等形式拓展展览传播范围。在展览宣传推广阶段,学习山东博物馆利用新媒体平台、线下活动、合作推广等多元化渠道开展宣传的策略,掌握展览效果评估与反馈改进方法,形成完整的展览策划与实施经验体系。
积极投身山东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参与策划、组织与实施各类社教活动。学习其多样化社教形式,掌握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特点设计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方法,提升社会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与教育性,总结可推广的社教活动策划与组织经验。
3.系统调研基层博物馆推动区域文博发展
依托山东省博物馆学会的丰富资源,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对山东省内各市级、县级博物馆开展全面考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基层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与实际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山东博物馆的先进经验,在调研过程中开展专题讲座与交流活动,分享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展览策划方法、社会教育创新等方面的知识与案例,搭建区域文博知识交流平台,促进山东省内文博行业的协同发展,探索基层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4.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研究视野
主动与山东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建立紧密联系,积极参与其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围绕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展览策划、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参与山东博物馆的课题研究项目,在专家指导下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学习课题立项、研究方法运用、数据收集分析、成果撰写等科研流程与规范。同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博同行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学术交流网络,及时了解国内外文博行业的最新研究动态、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拓宽学术视野,提升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与专业素养,为文博事业的发展贡献创新思路与研究成果。
5.促进馆校资源共享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将在山东博物馆学习到的优质资源与成功经验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紧密结合天津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教学实际需求,引入到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中。在课程建设方面,参考山东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案例、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等内容,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开发新的特色课程与教学模块,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的实用性与前瞻性。 通过建立馆校合作机制,邀请山东博物馆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讲座、指导实践,选派学生到山东博物馆进行实习实训,实现馆校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育人,为文博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