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的履职一直聚焦在如何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上。谈到提案,马萧林告诉记者,“去年,我提交的《彩客网彩票:进一步加强考古用地保障的提案》得到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文物局的重视,经协商办理,有望解决考古临时用地问题,这对我来讲是极大的激励。接下来,我将更好地履行委员职责,精准有效建言献策。”
在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今年两会,马萧林继续围绕考古工作,提出建议推动建立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集中地区协调补偿机制,加强中外联合考古工作。
马萧林认为,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在科学研究、保护管理、开放利用、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
“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其中以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运营中的土地问题与经费问题最为突出。”马萧林告诉记者,主要是建设用地难以保障、土地审批程序复杂、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日常运转资金不足等,难以满足考古遗址公园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管理的需求。
“针对制约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土地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开展系统调研,推动城乡建设规划与大遗址保护规划的衔接融合,解决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建设、居民生产生活协调发展问题,助力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马萧林说。
为进一步明确文化遗址用地类别、管控措施,建议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等国家标准中增加文化遗址用地类别,从国家层面赋予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规范性法定要求,破解公园建设用地难、建设周期长等问题,着实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同时,探索大遗址集中分布地区补偿政策。”马萧林坦言,建议研究制定文物工作补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定补助对象、补偿范围等内容,将征地拆迁、基本建设等列入支出范围;建立完善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政策和资金,合理制定各级政府补偿经费分摊机制,探索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在保障考古遗址公园管理运营上,马萧林建议,探索考古遗址公园“提级管理、市县共建”模式,在地方层面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压实地方政府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参与考古遗址公园管理运营,通过深化文旅融合,培育新型业态,开发文化产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反哺大遗址保护,减轻财政压力。
中外联合考古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中外联合考古乘势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经调研,马萧林了解到,由于我国中外联合考古工作起步较晚,相关配套政策未能同步跟上,在推动中外联合考古工作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一些制约。
“具体来说是出国审批存在困难,办理赴外签证时间长,停留时间短,连续性和持续性不足,影响联合考古正常开展。”马萧林说,“同时,经费保障和人才建设存在困难。目前,赴外联合考古渠道有限,缺乏中央财政专项经费保障,各省财政支持不足,考古科研院所多靠自筹资金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联合考古工作开展。而专业人才和队伍建设较为滞后,熟悉国外考古和文物管理政策的专业人才较少。”
针对存在的问题,马萧林建议,优化审批程序,在海外联合考古项目上出台特殊审批和签证政策,合理完善审批流程,提高管理和服务的针对性,争取能实现一年多次出境或一次停留更长时间。
同时,加强经费保障,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赴外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展览展示经费保障,完善考古科研院所赴外考古、文化交流经费管理政策,拓宽经费来源和支持保障途径。
为进一步加大人才支撑,马萧林建议加强外国考古专业建设,在考古学高层次急需人才专项中向国外考古倾斜,并加强引导,在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中,推动考古机构国际化发展,助力文明交流互鉴。
(转自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