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16日,距离一战结束才过5天,蔡元培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的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发表演说,指出此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能取得胜利,不能忽视“在法国的十五万华工”的贡献,他由此大声疾呼“劳工神圣”。这段历史性的演说,不仅是对一战华工卓越贡献的肯定,更是对劳工价值的深刻认识与赞美。值此一战爆发110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为铭记这一段光辉历史,传承华工的卓越精神,表达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承办的特展“战地黄花袅余香:一战华工纪念及考古展”将于11月25日在上海大学博物馆一层临展厅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是上海大学2023级文博专硕实务课程的策展实践项目安排,全体实习生深度参与此次展览全过程。
历史洪流,华工足迹深深,悲壮与荣耀并存。
此次展览共分为六部分,以“万里赴戎机”揭开华工应召远赴战场的英勇序幕;以“战场血痕尽,壮士犹未歇”描绘华工在战火纷飞中的坚韧不拔与无私奉献;以“战地黄花分外香”颂扬在艰难环境中仍不失希望与乐观的华工精神;以“开眼看世界”展现华工在异国他乡对世界的初次触碰与认知拓宽;以“歌未竟 东方白”记录华工对家国深情的吟唱与黎明前夜的不屈等待;以“人散曲未终”缅怀华工的历史贡献,讲述上海大学主持的比利时一战华工营遗址考古发掘过程。
第一部分 万里赴戎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在欧洲爆发,迅速席卷了多数欧洲国家。全球范围内,世界正经历战争扩散和民族意识觉醒。随着战争的持续,英法等协约国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华工招募。这一招募不仅是应对战争的紧急措施,也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深刻交流。中国劳工首次大规模前往欧洲,在好奇与迷茫交织的氛围中开始了他们的探索和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战场明信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军急救盒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使用的皮箱
第二部分 战场血痕尽,壮士犹未歇
远赴欧洲战场的华工,不仅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更是直接参与了战争的进程。这些华工被派遣至欧洲战场的各个战区及军事基地,承担了多种工作职责,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辛勤劳作,不畏枪林弹雨,为协约国的后勤保障构筑了坚固的防线,为协约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一战战场子弹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战场战壕照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帽徽
第三部分 战地黄花分外香
战事变化莫测,华工频繁随军转移驻地,生活条件异常艰难,饱受战争苦难,常有意外发生。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能在困苦中寻找乐趣,展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营军官使用的瓷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用炮弹壳制作的凤凰纹工艺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制作的铜盘
第四部分 开眼看世界
因着赴法做工的难得机遇,华工得以跨越地理与文化的界限,亲身接触并体验超越文本与想象的西方文明。留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学生是华工们的思想启蒙与觉醒的明灯,以《华工杂志》为代表的海外华文报刊问世,让华工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拓展,也激发了华工们对于家国命运、民族前途的思考。他们在劳作中观察,在战场上觉醒。这些经历进一步塑造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李石曾创办的《华工杂志》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军用望远镜
1917 年华工日记《路往纪事》
第五部分 歌未竟 东方白
数十万华工“以工代兵”远赴欧洲,为协约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1918年一战结束,华工们荣耀归国。然而,一战的胜利并未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赢得应有的战胜国地位,这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民众迅速觉醒,开始积极探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新途径,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此拉开序幕。
华工登船返回祖国
20世纪20年代法国一战胜利奖章
第六部分 人散曲未终
1998年,法国政府在巴黎第13区中国城内树立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纪念碑,是对一战期间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的崇高致敬。国内学者对于一战华工的踪迹的寻找与研究也一直没有间断过,近年来,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对华工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的发掘与研究。2024年,上海大学考古团队在位于比利时弗兰德斯的“一战华工遗址”启动考古发掘工作,开辟了一战华工研究的全新领域。
20 世纪 20 年代华工铜奖章
上海大学考古团队在三个可能为华工营的地点进行地表踏查
今天,一战的硝烟虽早已散尽,但在新时代深入发掘、阐释一战华工的价值依然有着重要历史意义,这段历史将永为世人铭记,并警醒我们,更应珍惜和平,面向未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欢迎各位历史爱好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莅临参观,共同探索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记忆。
(上海大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