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缅怀革命先烈,3月29日下午在广州博物馆下属分馆“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举办《中国有数人才——民主先烈朱执信生平事迹展》。展览通过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信札、用品等图片资料,全面回顾和展现朱执信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后壮烈牺牲的革命人生及 “文武兼备”革命家的才华和风采。
朱执信先生生于清朝番禺的书香世家。1904年留学日本时与孙中山结识,次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归国后暗中宣传革命和策动起义。1910年与赵声、倪映典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史称庚戌新军起义),次年参加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史称“三?二九”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对促成广东的和平光复起了巨大作用。后随孙中山去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1917年护法运动中,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等职务。1920年,在广东虎门策动桂系军阀反正时,被军阀杀害。作为“三?二九”起义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朱执信先生与众多仁人志士一起,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实现中华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
本次展览从3月29日开始,在“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作长期展出,在起义102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广大市民不妨走进起义发生的历史现场,凭吊追思,共同缅怀民主革命先烈!
1、新体“白诗话”展现学者文采
展览中涉及不少朱执信本人的诗稿资料,除为观众展现“革命家”朱执信的风采外,更体现了朱执信充满才情的另一面。在这些诗稿中,最珍贵的当属“挽余建光”诗一首。这是一首白话新体诗,诗中热情赞美了革命者高尚的品格和牺牲精神,悲歌慷慨,情真意切,不但表达了朱执信先生对革命同事真挚的情感,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
朱执信先生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国学功底深厚,平时除了写政论文章外,还喜欢写诗词。在1919年以前,他主要写旧体诗,后来,受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改写新体白话诗。虽然他写新体白话诗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进步却非常神速,他的好友林直勉曾说过:“旁的不说,执信先生平时不肯作的白话诗,你看他一下笺便好,便使人不能及。”朱执信先生对新体白话诗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在音节方面见解颇深,甚至连新体诗的“鼻祖”胡适先生也对他大加赞赏。朱执信先生对于外来新生文化,一直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他还极力主张用白话文做文章,他说,用白话文作文,才能“传达真意思,现出真感情,指示真事实”。
2、珍贵明信片透露历史细节
在本次展览中,大家还有机会欣赏到一张朱执信写给妻子的明信片,十分珍贵。它不仅反映了朱执信夫妻俩的深厚感情,而且揭示了朱执信探讨革命真理的一段经历。
明信片上印有日文“郵はかき”。朱执信在这张明信片上写有邮寄地址和内容:“支那广东省城,河南同福大街,二巷十八号,信丰公司,杨道仪殿,三月一日来游岚山拈寄”,并留下签名“执信”二字。“杨道仪”为朱执信的妻子。“广东省城”指广州,“河南”指珠江南岸即今海珠区,“岚山”是指日本京都著名风景区,有京都第一名胜之称。表明这是朱执信在日本考察时从日本京都岚山寄回广州写给妻子杨道仪的一张明信片。那么,这张明信片写于哪一年?这一年,朱执信去日本的目的是什么?
在这张明信片的左上角,贴有一枚日本邮票,邮票上印有“大日本帝国邮票”和“壹钱五厘”字样,还盖有邮戳,邮戳上隐约可见“京都”二字和“8.3.1.”,这应是寄出地的地名和寄出时间。“8.3.1.”指日本大正8年3月1日,即1919年3月1日。在明信片中间偏左部位盖有一枚邮戳,上面隐约可见大写英文字母“CANTON”及“10.3.19”,这是寄达地的地名和时间。“10.3.19”指1919年3月10日。表明该张明信片于1919年3月1日从日本京都寄出,3月10日寄达广州。
对朱执信1919年3月前后赴日本一事,学术界从未提及。这张明信片清楚地说明朱执信在1919年3月前后到访过日本。但是,他何时到达日本,又何时离开日本,至今依然不清楚。我们在1979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朱执信集》下册读到《登阿苏火山绝顶》一文,是朱执信1919年3月5日撰写的,写他3月3日登阿苏火山所见。这一天,朱执信正在日本考察阿苏火山。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此时孙中山正在撰写著名的《建国方略》一书。而朱执信赴日本考察,目的很可能是协助孙中山收集资料,因为1918年孙中山被桂系军阀排斥后,朱执信随同孙中山离粤赴沪,并继续协助处于困境的孙中山,进行广泛的理论活动,承担《民国日报》、《建设》杂志的编撰任务。
3、各式“章印”表达革命思想
本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是“朱执信印谱”,这张印谱是朱执信先生妻子杨道仪女士的侄女所捐赠,印谱中布满了朱执信先生的各种章印,印文中包括了朱执信先生名、字、号和众多笔名的内容,为了解朱执信先生的生平和革命思想提供了最为明了、直观的材料。按印文内容大致分如下几组:
(一)朱大符印 大符 大符私印 执信 字曰执信 执信印信
(二)萧山朱氏 家在钱清江畔萧然山下 萧山朱大符
(三)蛰伸 悬解 道义 屈强 任性 据梧 执信潦草
(四)芒砀山贼耳 南都沦后第四乙酉生
(五)萧山朱氏藏碑
(六)不读书 我始欲愁 大有文章 未曾见全牛 龙蛇之蛰 不可夺坚
(七)琴生
朱执信出生时,恰逢舅父汪辛伯(兆铨)中举,因此,外祖父赐名“举”,朱举便成了其幼年时的名字,之后改名大符。后来,因为其父朱启连仰慕康熙年间山东益都学者赵执信,遂为儿子起名执信。因此,在这张“印谱”中,以“执信”和“大符”的名字最多。在日本留学期间,朱执信开始使用笔名在《民报》等同盟会机关报上发表文章。他的第一个笔名是“蛰伸”,“信”通“伸”,“蛰”同“执”,意为藏伏静处,隐匿的意思。朱执信参加同盟会后,以“蛰伸”为笔名发表过四篇政论文,其中《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朱执信先生使用的第二个笔名是“县解”。“县”通“悬”,悬解,谓在困苦的境地中获得解救。朱执信以“县解”为笔名发表的文章,多是表述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思想的。1914年以后,朱执信多以“前进”、“民意”为笔名,表达了他为了探求真理,寻找救国方略而不断前进的思想和要用他的笔表达民意的精神。朱执信还用过“屠富”、“去非”、“无名”、“琴生”等笔名。
朱执信先生喜欢刻章,有各种印章30多枚,其中最特别的是“南都沦后第四乙酉生”这枚印章。虽然这是一枚字数较多的印章,而且贸然一看似乎不成章法,其实并不是这样。“南都”指南明都城南京。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正是乙酉年,明朝彻底灭亡。“第四乙酉”是指南京沦陷后第四个乙酉年,即1885年,朱执信就是这一年出生的,他以此为自己的印章,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民族的屈辱,要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
4、传神画报再现起义军气概
展览中还展出了一幅1911年7月出版的《平民画报》刊载的黄花岗起义军“焚攻督署”图。此图形象描绘了在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半,黄兴率领先锋队攻打两广总督府时的情形。图中先锋队队员们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将督府卫兵一举攻溃,并准备放火焚烧督府衙门。此图刻画得形象传神,充分表现了起义军临危不惧、英勇豪迈、不怕牺牲的革命气概和崇高品格。
广州“三?二九起义”(黄花岗起义)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但却从此揭开了“辛亥革命”序幕,成为了武昌起义的先声。朱执信先生是“三?二九起义”的重要参与者。起义当天(27日)下午3时,革命党人纷纷到达黄兴寓所,听候命令。朱执信先生本来有别的任务(发动民军),无需亲临战场。但是,激于义愤他坚决要求参加战斗。有人指着朱执信仍旧穿着的两截长衫风趣地说:“若御此衫何能陷阵?”朱执信笑言:“是何难!”遂用刀将长衫下半截割掉,手持两颗炸弹,毅然“从黄兴去拼命!”朱执信先生割袍上阵的举动,在党人中传开,成为美谈。
(广州博物馆 叶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