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草创于1981年,2003年6月29日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首家民办博物馆。新馆位于合肥市科学岛路博物馆群1号,占地50余亩,于2009年5月1日正式接待观众。目前拥有彩客网彩票:安徽历史文化、重大事件、政治名人、民风民俗等相关文物藏品6万余件。拥有徽商文化、徽州木雕构件、石刻造像、石刻瑞兽、匾额楹联、徽州古砚、崇善堂等十二座专题馆和古民居群落,最终将建成三十座专题博物馆,形成在国际上具有规模化、系列化、学术性和地域性的博物馆。2011年3月我馆成为彩客网彩票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2012年被安徽省文化厅评为“全省首批十佳民办博物馆”。2013年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优秀非国有博物馆”称号。2017年被合肥市教育局授予“合肥市全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
自2009年博物馆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履行博物馆的教育使命,服务教育不断整合馆藏文物资源、地域文化“收藏自己的记忆,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文物藏品活起来。原创“展、动、研”三位一体的展览模式。对“馆校合作项目”适时调整、升级,受到教育机构、学校、旅行社、党政机关的一致认同和积极参与。盘活文物资源,使其充分融入当下社会,融入教育。体现了其应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现将我们的思路与践行与大家共享,欢迎大家指正:
1.立足本身、整合资源。
源泉博物馆是以徽文化为核心特色的地域性博物馆。源泉博物馆在整合资源中依据自身现有的文物藏品及属性分类。围绕博物馆自身定位与优势,以安徽地域文化、历史沿革、徽商、徽学、徽文化为主线,藏品主要代表了安徽历史、政治名人、徽商徽学,其与当地的发展环环相扣,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极具关联度与亲和力。阐述文物藏品与每位安徽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收藏自己的记忆,讲述自己的故事。挖掘文物的属性及内涵,将文物藏品与大局结合、与当下结合,与人的天赋结合、与文化需求结合,明确表明这个与“我”有关,鲜活生动。在教育的课程开发、活动策划,紧紧围绕着“徽”做文章,以“徽”为根基。
为了实现系统化,博物馆将张远林现代美术馆、一莲瑞德学堂、明经书院、视茗茶院等实体统一纳入项目规划,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集约式的服务体系,达到统一策划,规模运营。
2.挖掘与策划
源泉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藏品主要有古徽州石刻造像,石刻瑞兽,皖北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砖,徽派古建筑,匾额楹联、徽商历史遗存、徽州契约文书、古籍版片,粿印饼模,木雕、石雕、砖雕等建筑构件。以上藏品是我们策划的源头,以点到面。利用文物藏品的内涵,将其活化,将其“动”起来。以兴趣入门,我们认为学习是“玩”出来的,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理性代表科学,感性代表艺术,科学改变世界,理性美化世界。通过“玩”提升两者的心智、模式。理性分析,感性启发。为此我们策划了以下互动体验项目:
粿印饼模话团圆——团圆文化
雕版拓年画,非遗带回家
大汉王朝、汉画之美——汉画拓片
体验徽商学消防
山北老磨坊,体验农耕乐
博物馆里寻宝藏
穿越徽州婚庆——敦伦堂里抛绣球
当糕点遇上瑞兽——动手捏雕塑
送给父母的礼物——百匾“糖”
在以上的活动中,我们深深体会:执行是成败的关键,一个好的策略往往在执行中容易发生偏位、走调、忽略细节、标准模糊,其中85%败在执行中。我们对执行的要求提出了八字方针——“理解、准备、确认、执行”。在实施中及时进行调整,必须朝着原定的方向迈进,项目结束后及时总结,形成执行风格与模式,执行是成功的有力保障。
3.策划与定位是系统的,
学校与博物馆两条线形成了一条教育大道,携手平行向前,融合互补,两条腿走路,用不一样的体制激活教育,两条道路不偏离、不交叉。为此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先后开展了文博走进高校、当天禄撞上T恤等文化走出去项目。文博公开课在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徽州小学等展开,先后邀请美国莫米谷校长,芝加哥艺术院校校董Stuart Grannen ,校长、老师、家长座谈交流,联手旅行社、教育机构开展论坛,共同策划教育方案。
目前主要有以下课程进入校园:
《趣识民俗园》、《博物馆与生活》,《从收藏徽文化到一座博物馆》 ,《汉画像石拓片:汉家日月里的人世风景》,《收藏的故事,三十年的寻觅,三百年的辉煌》,《徽商的启示-创业与转型》,《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创新馆校合作,发挥教育功能》,《不同的社会组织,共同的社会责任》,《以物证史-从天禄看西汉雕塑艺术》,《帝国时代-汉画像石之美》,《寿匾:刻在心中的孝》,《宗譜:揭开你的生世之迷》,《诗源堂诗教:诗吟儿童心》 ,《登进士第:一试奔驰天下士,三年冷暖世间情》,《博物君子,其必由学》,《匾表其门,里仁为美》,《茶礼初识》,《茶席初体验》,《茶与诗歌艺术》,《小小调饮师》,《茶与文学艺术》,《茶与四季》,《茶·历史的传承》
目前我们发现组织学生进入博物馆最大的困境:组织难、安全风险大、资金少。博物馆现针对以上三点做出下面调整
A.对于走进博物馆的学校,制定整体接待方案,提供文字及图片档案。
B.安全风险转接给旅行社、接待方,由校方监督配合。
C.资金筹措主要依靠国家政策,家长、校方文化消费,博物馆让利。
4.资源整合,服务教育,实现多赢。
博物馆在整合资源,开发教育的过程中,自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形成了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提升了博物馆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也输出了“教育服务”,赢得了社会和政府的资金支持,增加收入稳步成长,有效的解决了发展中的困境,为博物馆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谓名利双收。而作为学校:从外部扩充教育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激活了学习模式,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促进了教育变革,贯彻落实了研学旅行政策。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开阔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启发自我、提高自信。在理性的基础上融入感性。“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对于孩子而言:“好玩的博物馆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馆”,让孩子们在玩中、笑中、动中、体验中传承了中华文化。
7.社会评价:
“一朵能开千年的花……”余波(观众)感言
“我在这里存了一份梦,一半是童年,一半是以后……”,罗丹(观众)参观时的感言。
“要大力培育这样的民办博物馆……一定要把藏品背后的故事讲给老百姓听……”,2011年4月30日,文化部蔡武部长来访时指出。
“我这次来安徽,最大的收获是在你们这里……你们是真正把博物馆当做事业来做的……我要在其他地方推广你们的做法……”2014年3月23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段勇来访时看到我馆少儿体验活动项目时说。
通过近十年来的坚持不懈,整合资源,服务教育,我们的体会是:社会教育潜伏着巨大的市场,文物内涵无穷无尽,亟待挖掘,深耕细作。博物馆的教育模式和数据库的建立需要个性与积累,博物馆在践行中自身获得成长,社会受益,中国的传统文化获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