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腊梅初绽,暗香浮动,在这个晴朗的冬日,常博志愿者第三期文化沙龙活动如期开展,龙泉印泥传承人、常博志愿者缪昶为大家分享了龙泉印泥的历史、传承以及制作过程,常博志愿者和常博之友20余人参加了活动。
龙泉印泥与杭州西泠印社的潜泉印泥、福建漳州八宝印泥厂的石泉印泥并称为“中国三大印泥”,始创于清康熙21年(公元1682年),因其具有遇冬不凝固、逢夏不走油,芳香肆溢,久不褪色的特点,备受历代书画家们的青睐,乾隆时更成为御用珍品。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缪德根老先生是龙泉印泥的第六代传人,也是本次主讲人缪昶的伯父。缪昶重点为大家介绍了缪老复原藕丝印泥的经过。藕丝印泥工艺已失传了200多年,其内容仅在文献中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而用料、配比皆不得而知。缪老从生、熟莲藕及藕茎中抽取藕丝,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复原出品质上乘、失传已久的藕丝印泥。
活动中,缪昶为大家展示了印泥的制作原料:朱砂、艾绒、羚羊丝、藕丝等等,并让大家体验搅拌印浆的工序。为了让大家直观地了解优质印泥的特性,他用不同的印泥盖章浸入水中,展示了龙泉印泥遇水而不晕染的特性。缪昶的介绍和演示激起了大家的兴趣,大家争先提问,并对于龙泉印泥的生存现状、传承和未来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缪昶谈到,由于龙泉印泥技艺复杂,工艺精细,制作过程长,制作印泥清苦而寂寞,龙泉印泥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好在近年来,常州对龙泉印泥制作工艺的保护工作已全面开展,龙泉印泥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美好、更令人振奋。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在大家的参与体验和热烈讨论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常州本土非遗的极高热情,此次文化沙龙活动让志愿者和博物馆之友对龙泉印泥有了具体的了解,也认识到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大家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希望龙泉印泥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延续地方文化的记忆。
(常州博物馆 戴林林 杨赛/文 郇卫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