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0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消息,中国2016年提交的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Asia/Pacific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与“世界记忆国际名录”(International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入选获得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成为现实,顷令我等中华学子倍感欣喜,思绪如涌。
“世界记忆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之一,创建于1997年,目的是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献遗产保护和利用情况的长期持续关注,旨在改变国家、政府、社区和个人重视、保护有关文献遗产的方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意味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肯定该文献遗产的世界意义,肯定其对文化和社会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此次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一份骄傲和荣誉,标志着甲骨文具备了与世界其他被列入名录的文献遗产同等的国际地位。
期盼已久的申报
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期盼已久。早在2006年8月,在河南安阳“庆祝殷墟申遗成功及YH127坑发现79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吁请国家立项,启动甲骨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5月21日,全国古籍保护中心专门召开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专家座谈会,正式确定国家档案局为申报归口管理单位,适时启动申报程序。国家图书馆则组织专家学者多次研讨申报甲骨文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有关标准制的定和实施办法。
经过酝酿筹划,2013年7月国家档案局协同国家文物局委托我负责起草“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与“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两个中英文申请文本(郅晓娜博士协助承担文本的英文翻译)。要求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指南》及《文献遗产保护总方针》,对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申请表的各项准则作深入透彻的分析,论证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确保珍贵的甲骨文遗产和档案资料得到保护和传播,提交明确真实而权威的申报理由,并为国家档案局准备提交申报纸本与数字化文本及所需配套资料。其间,国家文物局还组织召集全国11家甲骨文收藏单位负责人一起商谈如何配合申报工作。同年11月26日申报文本完成。
随着国家全局性“世界记忆名录”各项申报项目审核落实与有序提交的安排,2016年我们又增补了申报图文材料。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的积极推动下,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于2017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咨询、一系列实地考察、初审、终审,最终入选。
甲骨文出土于中国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与敦煌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纸质写本文书、西域汉晋简牍、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一起,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新发现”,影响广泛而深远。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也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文字文献遗产。刻辞载体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龟甲,也包括其他动物的骨骼。
甲骨文堪与西亚两河流域发现的距今5500年左右的泥版楔形文字、北非尼罗河口发现的距今5000年前的古埃及碑铭体圣书文字及后来衍变出的纸草僧侣草体文字、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古印度印章文字、美洲民族公元初期发明的玛雅文字等交相辉映,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五大古典文字,共同构成世界古代文明宝库中的瑰宝。甲骨文是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之由来、特质、品格与演绎渊源的最真实的素材。
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近120年来先后出土约15万片以上,流散为世界近百处藏家收藏。其中中国大陆10多万片,台湾地区3万多片。此外日、加、英、美、德、俄、瑞典、瑞士、法、韩等14个国家约2万多片。
甲骨文引起国际国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与深入探索。120年间各种语种有关甲骨文的文章总计达16000多种,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早已成为国际性显学。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考古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11家珍藏的约93000片甲骨文为申报主体,甲骨来源与递藏经过清楚,入藏程序规范,档案登记明确可查,且经专家真伪鉴定,有其级别划分,具备文物、文献遗产及学术史意义的多重标准。
真实可贵的史料
甲骨文出自殷商王朝特殊人群之手,包括商王、贵妇、王室成员、卜官、贵族、各方巫师、地方要员等。这些人群以特有的占卜文例形式(通称甲骨卜辞)或记事文例形式(通称记事刻辞),在龟甲兽骨上写刻下贯以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仰追求的居常生活事象;记下真实存在的商王室谱系,以及大量的神名、先王先妣名、贵显人物名、诸侯方国君长名、部落族长名、外交使者名与神话传说人物等等;揭示出王位继承法与婚姻亲属制的特点,王事与臣属活动的政治景观,重大事件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表现,商王朝与诸侯方国的关系,官僚机构与职官的职掌,社会生活中权贵与平民、奴仆的阶级结构,经济产业的管理者与手工业劳动者的等级关系,不同族群的宗教意识观念,军事战争中的武官与军队组织,丧葬祭祀中人殉人祭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及其与墓主的关系等等,使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填补了史书的缺载。
甲骨文的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天象祲异、气候灾害、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构成、立邑任官、交通出行、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嫁娶、养老教子、梦幻思维、情感追求、宗教信仰、祀神祭祖、饮食宴飨等等,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
甲骨文中记下的商王朝的政治疆域总体面貌以及相应的内、外服制度,可资了解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层、政体架构和国家管理形式。最高统治者是商王,商王之下有一批内服辅政官员,统领着一个较大的官僚贵族集团,为商王提供咨询和负责处理具体事务。其中卜官集团,负责为商王提供宗教祭祀方面的决策参考,利用神灵力量影响政事裁决。地方族落或基层地缘组织总数有700多个,由各个宗族的族长负责最基层的管理。在法律刑罚方面,有一套墨、劓、刵、刖、椓的“五刑”系统。商王朝的武装力量构成体制,分为王室军队、诸侯方国军队及“兵农合一”的非常设“族兵”三大类。
甲骨文中有不少风霜雨雪的气象及水旱虫灾的记录,还记下了流星雨以及发生于公元前1200年前后的5次日食,是古气候与古天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许多野生动植物及猎获象群的记录,可资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生态与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甲骨文中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实行一套适合农业定居生活的以太阴纪月、太阳纪年的阴阳合历,平年十二月,闰年十三月,闰月的安排采用年终或年中置闰,以调节太阳年与朔望月的关系。将一天大致分为16时段,不同时段采用不同的“时称”(即时间单位词),白天自旦至暮共9个时段,夜间自昏至夙分为7个时段。“食者,民之所本。”甲骨文中的粮食作物种类有禾(粟)、粱(黏性粟)、黍、大麦、来(小麦)、稌(糯稻)、秜(稻)、大豆、高粱等。为求农作物丰收,有祭风宁风、止雨御涝、焚巫尫祈雨及宁息蝗灾等农业祭祀行事。当时人群的宗教信仰分野,主要为最上层上帝、中层天地间祖先神和自然神祇、最下层鬼魅世界三大信仰系统。对先王先妣的祖先祭尤为隆重,可分特祭、临时祭、合祭和周祭四类。
甲骨文中还有名类繁多的建筑称名,礼制性宫室建筑合居住、祭祀、行政为一体,宫廷与池苑相辅相成,已开后世宫廷与皇家园林相系的先河。甲骨文记有20多种乐器名,10多种不同祭歌名,不同形式的武舞与文舞名,乐师“多万”和众多舞臣的专事分工,反映了当时器乐与音乐、舞蹈的发达状态。还有50余种病患记录,如以现代医学分科则分属之内科、外科、口腔科、五官科、呼吸道科、消化道科、眼科、骨科、脑科、神经科、肿瘤科、小儿科、妇科、传染病科等,有关疾病的治疗、药物、针灸等数者兼备。
汉字的鼻祖
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甲骨文的单字量约4400个,可识可读可隶定的约2400个,其中约1400个见于现代汉语字典,其余2000个已经不可释读,大致为消逝的人名、地名和某种祭祀名,但其词性词义大都可据字体构形、文例语境而基本得知。
甲骨文语言是汉语的母语。由此可知,早在3000多年前已经有一个比较健全成熟的、自成体系的语言、词汇、句法和语法系统。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名词、代词、动词、介词、数词、某些量词、副词、连词、助词、形容词、语气词、疑问词、副词等等,在甲骨文中已经基本具备。
甲骨文内部有比较统一的语音系统,它构成中国秦汉以后汉藏语系的重要源头。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使汉语言学的原初形态和汉语语法的早期特点已经由很难讲清变得可资精细研讨。
甲骨文书体造型与行文走向具有的高起点、合规度、具变宜的书学要素,先声正源而导流后世书艺。其刀笔、结体、章法三大要素,显出早熟性的特色,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晚后书学的流变,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滥觞,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美学原则和共同心理,即平和稳重的审美观,强弱均衡、节奏有序的心理意识,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发展有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这是甲骨学科之幸。
如今,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不是目的,而是开始,任重道远,更显其重要战略价值,对负责甲骨文物安全、保管和保护的机构具有正面促动意义与监督作用。
随着新世纪以来甲骨文材料全面整理研究的进行,有关甲骨藏品的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国家高度重视,甲骨文研究呈专题化、系统化、规模化和精准化。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面临的种种新老问题有望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和甲骨学科人才培养有望得到落实,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建设有望增添助力。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将使甲骨文研究“低迷”的情势有所改观。甲骨文与甲骨学知识在公众层面的认知度将因之扩大,有助于凝聚国民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助于弘扬中华古老文明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 宋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