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辽宁省博物馆基本陈列“古代辽宁”盛大启幕,该展由辽宁省文化厅、辽宁省文物局主办,辽宁省博物馆承办,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省内27家文博机构协办。共上展辽博馆藏展品1196件/组,外借展品1020件/组,总计2216件/组。其中馆藏一级文物139件/组,外借一级文物53件/组。“古代辽宁”于2017年8月初开始预展,经过一个多月反复调整完善,今天正式向公众开放。展览以历史脉络为主线,上启史前社会,下至明清,共分五个展厅,十四个单元,以丰富的文物资料,深厚的历史积淀,先进的科技辅助手段,生动地展示了这方土地上文明的起源、特色与历史的发展演变,各时期不同的历史文化风貌。“古代辽宁”将成为展示弘扬辽宁历史文化的传播平台,成为“知辽宁、爱辽宁、建家乡”的宣传窗口,使辽宁的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播扬。
古代辽宁:为你讲述跨越28万年的故事
辽宁地处祖国的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接连东北亚大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既是古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汇地带。距今五千年前这里率先出现古国,在四千至三千年间形成诸多方国,为秦汉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此后辽宁大地上出现的鲜卑、契丹、满族在立国后也先后入主中原,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辽宁”以辽宁地区古代历史为主要展示重点,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史前时期重点展示早中晚期典型的古人类遗迹,金牛山遗址、庙后山遗址、鸽子洞遗址和小孤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主要展示阜新查海遗址、沈阳新乐遗址、丹东后洼遗址、朝阳红山文化女神庙、积石冢遗址,涵盖辽宁各个地区。四至六单元展示夏家店下层文化、高台山文化、马城子文化、双坨子文化、青铜文化等。秦汉魏晋隋唐部分以姜女石遗址、慕容鲜卑、三燕文化、高句丽文化等由点及面。契丹文化、女真建国、满族崛起都是“古代辽宁”重点展出的部分。
古代辽宁:为你带来全方位多感官的观展体验
“古代辽宁”展共分为五个展厅,总面积6400余平方米。整体布局疏朗开阔,展厅整体线路设计合理,各展厅沿着参观主线以顺时针方向串联,使观众在参观时能够保持氛围和内容的连续性。以历史发展时期为序,对五个展厅依次排列,同时各个展厅的展品也随着南北文化交融,其式样和纹饰由简入繁,展厅色彩由淡转浓,配色也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层层递进,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古代辽宁人审美情趣的提升过程,也反映了辽宁先民不断汲取中原文化精髓为己用,社会不断进步崛起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各个展厅又以不同风格的序厅进行分割,对观众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避免引起审美疲劳。与此同时,该展览更是秉承雅俗共赏的原则,利用大量场景、景箱、影视多媒体、雕塑、绘画、图片、图标,拓展了文物的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降低了文物的鉴赏门槛,丰富了参观者的体验。
在展览设计上,《古代辽宁》展在二十余个点位,采用了包括全息幻影立体成像、半景画虚实结合、数字化三维建模复原场景、触摸屏导览、多媒体音视频、墙面投影等多媒体技术,来增强展示效果。如在“洞穴岁月”古代历史环境展示区中,利用幻影成像技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史前时期辽宁地区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使观众在视觉感受上充分体验到立体空间的效果。再如,利用半景画虚实技术,通过墙体半景画、金代“天盛号”石拱桥比例桥体、仿真水面设计与数字化水纹及鱼的影像结合,给人时空穿梭的感受,生动地展示出金代的小桥流水场景。还有,依据史料和考古发掘资料的描述,利用数字化三维建模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和动画技术结合,给观众呈现出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建造过程,展现中华民族先民的智慧和汗水结晶。触摸屏导览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传递展示内容,方便观众更为直观简便地浏览和学习。多媒体视音频技术作为最基本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针对一些重点文物或场景讲述故事,加深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此外,在特定的区域使用聚音罩这种无干扰的设备,营造了宁静温馨的展览环境。
古代辽宁:开幕活动精彩纷呈 文创产品锦上添花
新闻发布会上,包括辽宁省博物馆在内的28家省内参展单位代表共同翻转历史名片,开启“古代辽宁”之旅。辽博策划的“古色古乡”系列教育项目也拉开帷幕。当天推出了家乡故事听我说、印象·辽博以及为你添彩三个主题活动。辽博特别邀请小讲解员们来讲述家乡故事,小讲解员佩戴红色绶带站在展厅中间,传递知识和梦想。同时举办“印象·辽博”DIY活动,邀请观众在参观结束之后手绘最喜爱的文物并制作成小镜子,制作后的成品由观众带回家,作为纪念珍藏。观众们参与其中,反响热烈。另外还有专门为青少年设立的文物填色活动。在十米长卷上绘制着代表不同时期的文物轮廓,这些代表性的文物反映出辽宁地区历史文化的变迁。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画笔为文物穿上新衣,让这些古物焕发出新的光彩,构成一幅童真版“古代辽宁文物巨幅画卷”。
古乡古色系列教育项目还囊括了一系列依托馆藏展览的教育课程:推出了结合馆藏并紧扣时代热点研发的全新课程《也说“彩客网彩票”》、《烹饪王国里的千年炊具》,解读古代辽宁与彩客网彩票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课程《我在辽代的衣食住行》、《考古小笔记》、《我和泥巴做游戏》等也同步推出。十·一国庆节期间,辽博还将推出“霓裳弄月添艺彩”儿童专场演出。
依托“古代辽宁”馆藏文化资源,满足广大观众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辽博特别为“古代辽宁”展设计了系列明信片与首日封,并与沈阳市邮政局开启首日封加盖邮戳纪念活动。同时,根据展览中红山文化龙凤文物设计了系列玉器产品,利用夏家店下层文化彩陶纹饰设计开发了具有中国风国际范的装饰器皿。目前,正在设计的辽代鸡冠壶酒具和精巧别致的辽瓷套装、满清八旗的发萌娃娃、小朋友喜爱的卡通玩偶、文玩用具等等,也将在展览开幕后陆续上架,力求为“古代辽宁”展锦上添花。
古代辽宁:古代辽宁之旅等待你的开启
辽博市府馆基本陈列”辽河文明”曾经是展示辽宁历史文化的重点品牌,辽博浑南馆的基本陈列“古代辽宁”是“辽河文明”的升级版,在许多方面均有提升和完善。相比较而言,“古代辽宁”更加娴静和优雅,她像一位老者,更像一位智者,在向人们轻声慢语,娓娓道来“辽宁过去那些事情”。
“古代辽宁”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鲜明印记,那些石器、陶器、玉器、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玻璃器乃至绘画、雕塑、遗址、墓葬等等都在为你讲述这片土地的过去。作为基本陈列的“古代辽宁”将一直陪伴大家,古代辽宁之旅等待你的开启!
古代辽宁:重点文物推介
第一厅
?
金牛山人 旧石器时代
金牛山人化石是金牛山遗址最重要的发现。1984年9月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头骨、脊椎骨、尺骨、髋骨、腕骨、膑骨、手足骨等55块,经鉴定为一完整女性个体,年龄在20—22岁之间,被命名为“金牛山人”。金牛山人不仅有较完整的头骨,而且有很难保存的颜面骨,可以复原出金牛山人的真实面貌。脑容量的测定表明,金牛山人大脑比同时代的北京人进步。金牛山人距今28万年,正处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阶段,填补和连接了人类进化系列上的重要缺环,对研究人类的进化,具有重大学术价值。1984年被列为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首,同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
鱼镖和骨针 旧石器时代
鱼镖长18.5厘米,宽2厘米
骨针 旧石器时代 骨针长5.6—7.7厘米
这是小孤山人制作的第一把鱼镖,也称鱼叉,是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唯一出土的一件骨鱼镖,它的形制与欧洲马格德林文化骨鱼镖相似。是选用鹿角为料,以锯、切、削、刮等多种技术制作的,叉的两侧做出双排倒钩,且有“栏”有柄,便于叉牢猎物。经模拟实验可捕捉60公分以上的大鱼。利用鱼镖叉鱼,不仅加长了人的手臂,也极大的增加了捕鱼的速度,扩大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范围。
这3件骨针是小孤山人制作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骨针,距今2—3万年。用动物肢骨为原料,采用刮制的方法加工器身,然后用石钻在两面相对钻出针眼,再用磨制方法磨出锐利的针尖。一根小巧精致的骨针,要经过选材、锯、刮、磨、钻等多道工序制成,其制作技术的进步可见一斑。1933年在北京山顶洞发现了用剔挖工艺制成的骨针,而小孤山人制作的骨针工艺先进,且年代早。骨针的发现,表明人类已经能用粗针大线把兽皮连缀在一起,作为遮身御寒的衣服。由此人类可以走出洞穴,走向平原,向更寒冷的地区发展,甚至可以越过白令海峡,到达新大陆。
?
玉玦 新石器时代 直径4厘米
这组玉玦出土于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玉玦为正圆形,玦环体,宽而厚,古人把环形而带缺口的造型称为“玦”,查海遗址迄今已出土7件玉玦,其中6件是环形玦,一件是管形玦,都是白色玉。6件环形玦实为3对,其中一对出土时,恰位于墓主人的头骨两旁,是作为一种耳饰来使用的,其具体装饰方法是以玉玦的缺口卡在耳垂上的。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中发现的玉器,最早也是玉玦一类。如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前环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等都有玉玦发现。在东北亚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中,也多有玉玦出土,时代都在六、七千年间,但以查海遗址出土的玉玦时代为最早,距今8000年,经鉴定为透闪石软玉,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已知最早的真玉器。
?
新乐煤精制品 新石器时代
球形器,直径1厘米;耳珰形器,高3、宽2.5厘米;泡形器,直径5厘米
煤精制品出土于辽宁省沈阳新乐遗址,共达百余件,形状特殊,前所未见。有耳珰形、圆球形和圆泡形三种,其中的耳珰形类似现代的跳棋子。这些煤精制品制作精致,打磨光亮,犹如新作。经鉴定原料产自抚顺煤田西部的本层煤,是一种露头的烛煤。学者对它们的用途看法不一,有说是装饰品,但器上无孔;有说是文娱用品;大多数则以为与原始占卜有关。经观察这三类器物共存,应有组合关系,应是配套使用的,三者都处于不稳定状态,都是一凹面,一凸面,这种黑颜色,乌黑发亮,更具神秘感。新乐遗址煤精制品是中国最早的煤雕工艺品,已有7000年的历史。
?
筒形器 新石器时代 口径25厘米,高45厘米
筒形器中空无底,为泥质红陶,器身饰有黑彩三角勾连纹,是红山文化独有的器型,距今5500—5000年。筒形器在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大量出土和有规律的排列,成为红山文化葬制的一大特色。它们的出现传递着怎样的信息呢?有人推测它们埋在石砌台阶的内侧,是为了营造通天接地的氛围;还有人认为是五千年以前红山人使用的鼓,方法是把筒形器两头的圆口用兽皮蒙上,在祭祀时敲响;也有人从力学角度分析,认为筒形器竖着放置具有抗侧压力,起到像堤坝一样的作用,使顶部的石块和边侧的石砌台阶不致塌落;还有的专家认为它应是一种宗教祭器,因为这种器物无底,上下可以贯通,这样可以使死者的灵魂与天地沟通,求得神的保佑。
?
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 高15.7、宽10.4、厚4.3厘米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已发现10余件,时代距今5500—5000年,这件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龙的形象源于猪首蛇身,是红山先民创造的一种抽象化的神灵,并产生了对龙的崇拜。为什么是猪首呢?这与当时的经济形态有关,红山人生活的时期,农业比较发达,养猪是他们的主要肉食来源,致使人们对猪十分崇拜,并祈求养猪业繁盛。龙的形象为什么源于蛇的身子呢?这应源于红山人对蛇的崇拜,因为蛇的活动是与季节循环相符合的,当春天到来时,冬眠中的蛇复苏,秋天来临时它隐身而居,古人以蛇象征繁殖。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
玉凤 新石器时代 长20.5、宽12.7、厚1.3厘米
玉凤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距今5500—5000年。淡青色玉雕成,是一只沉睡中的凤,凤的脖子藏在了翅膀里,凤脚也藏在了身子里面,翅膀上扬,尾巴下垂,甚至连绒毛都能分辨得十分清楚。保存如此完整的玉凤还是第一次发现。这个凤的原形应该是很高贵也很难见到的动物,红山文化的玉雕艺术从对动物的高度写实,上升到一定的艺术高度,才深化出了凤。几千年来龙与凤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但最早的龙凤出自于何时、何地,始终缺乏有力的考古证据。如今龙与凤作为祭祀或是身份象征出现在史前文化遗址中,这标志着牛河梁是龙凤文化的起源地。
?
勾云形玉佩 新石器时代 宽28.6、高9.8厘米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之一,一般都出土于中心大墓,这件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中心大墓,年代距今5500—5000年。青绿色玉,中心透雕,呈卷云纹,四边卷角,佩的正面磨出与纹饰相应走向的线沟槽,背面钻有四鼻孔。勾云形玉佩造型各异,抽象、幻化而神秘,其形状似鸟非兽,令人产生无限暇想,对它的解释也莫衷一是。概括地说有龙神说、凤鸟说、饕餮说、鸟兽合体说、云气说。有专家这样认为,勾云形玉佩的基本形态源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简化玫瑰花卉纹的卷勾,可称为“玉雕玫瑰”。但有的专家则认为这种玉器很可能是权力的象征,因为它多半出在人的头部左侧,而且是竖置,反面朝上,在史前文化比较多的是石斧石钺出土在这个位置,它不是人身上的佩饰,如果有柄相系可能就是权杖,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一种体现。
第二厅
?
彩绘双腹罐 夏家店下层文化
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高27.3、腹径18.6厘米
?
卷体夔纹蟠龙盖罍 西周
辽宁喀左北洞村窖藏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口径15.5、高44.5厘米
龙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文明统一的象征、中华传统文化连绵不断的标志。这件铜罍装饰精美华丽、庄重典雅。且与四川彭县所出土的同一器类酷似,生动地说明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已覆盖中华大地的广阔地域。
?
鳐鱼形铜饰件 春秋
辽宁喀左南洞沟墓地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长9.3—11、宽7.1.—13厘米
春秋时期车马具,为鳐鱼形,背面有二桥状钮。大的可用作马额前的当卢,小的可作穿连马头革带的节约,形状生动,用作车马饰极具巧思。这种海鱼至今仍出没于渤海湾一带,表明当时这类青铜文化已与海洋结缘。
第三厅
?
夔纹大瓦当(建筑构件) 秦
葫芦岛市绥中县姜女石建筑遗址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长68、高37、当面直径52厘米
瓦当是仿建筑用瓦当面饰加于建筑物两端的装饰件。当面饰高浮雕夔纹,夔龙已简化,蜷曲盘绕,两相对称,状如山峦;瓦身顶面拍印细绳纹,内面无纹饰。这件瓦当是迄今已发现的历代瓦当中最大的一件。同类的曾发现于秦皇陵2号建筑基址。当为秦始皇皇家宫殿大型特用之建筑构件,可称“瓦当王”。
?
压印佛像纹山形金饰 十六国
朝阳北票冯素弗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上宽8.2、下宽6.8、高6.6、厚0.012厘米,摇叶直径0.7、厚0.006厘米
此件金饰又名金珰,是汉晋以来高级官吏特用的冠前饰物,是一种等级的徽识,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据文献记载,金珰通用者为山形,此件金珰一面錾坐佛仂侍图象,一面缀步摇金叶,是北燕地区佛教兴盛的一种反映。这种装饰品表现了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与鲜卑系统文化的交互融汇过程,对东北亚金饰品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
?
“范阳公章”金印 十六国
朝阳北票冯素弗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金质纯度80%-85%。通宽2.6、印面2.27×2.25、座高0.63厘米,印通高1.87厘米,重100克
“范阳公章”印,金质龟钮,印文曰章,正符合汉制。印面大小也是汉魏以来的规格,金印的龟钮口目皆具,四足刻出脚爪纹,生动有趣。背缘刻弧纹以象龟的裙边,脊上刻圆圈纹带以象银河,两边分刻有双线折曲连接的小圈6个和7个,象征有南斗和北斗,宰辅之印工艺如此精细,为金印中所仅见。冯素弗在后燕高云时封范阳公,北燕建国改封辽西公,前朝之印没有收回,得以随葬。
?
鸭形玻璃注 十六国
朝阳北票冯素弗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存长约20.5、腹径约5.2厘米,器高(以底部圆饼贴地平置计)9厘米
此件玻璃器身型横长,一端张扁嘴如鸭,长颈圆腹,曳细长尾。尾尖残断。通体作柔和的曲线造型,结构匀称。它是冯素弗墓出土玻璃器中工艺最复杂、器形和装饰最有特点的一件。工艺以无模自由吹制成型,将玻璃料拉成玻璃细条,在玻璃条冷却之前缠绕在器身上作为装饰。这种动物造型的玻璃器皿在我国仅出土这一例。
第四厅
?
双陆棋 辽
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7号辽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木板长52.8cm、宽25.7cm、高1.6cm;棋子高4.6cm
“双陆”是中国古代盛行的一种博戏,源于古印度,本名波罗塞戏,曹魏时传入中国,从隋唐至金元兴盛不衰,深得帝王公卿的喜爱。该双陆棋具由一块双陆板和三十枚双陆子组成,木板的两个长边各有一排十二个“梁”标,左右各六,因名“双陆”。这是目前中国出土唯一完整的古代双陆实物。
?
鸡冠壶 辽
辽宁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高26.5 cm,宽20.5 cm
鸡冠壶是辽代陶瓷的特有形制,因早期器型上部有鸡冠状装饰而得名。契丹民族马上为家,需随时携带酒、乳、水等饮品,所以用皮革缝成囊来盛载,只留小口。鸡冠壶是仿这类皮囊形制做成的随葬用品,多是瓷器,腹部下垂仍象容水的皮囊,在边缘还仿出缝制皮革的针脚。辽代二百多年间,鸡冠壶形制也有很大变化,早期壶形更接近皮囊,形体低矮,腹部圆浑下垂;中期壶身变扁变长;晚期器身圆形,高瘦,上部变成提梁。显示出一种生活中定居因素不断加深的趋势,辽墓中随葬鸡冠壶反映了契丹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固守与执着。
?
鎏金银扞腰 辽
辽宁省建平县张家营子乡勿沁图鲁村辽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高18.7 cm,直径20.1 cm
金银器是古代社会贵族所拥有的奢侈品。契丹建国初期就在使用,辽代中期达到了鼎盛。辽代金银器从用途上可分为饮食器、殡葬器、鞍马具、宗教用具、日用器等种类。辽代金银器在保持契丹民族风格基础上,又融合了唐、宋和西域等文化因素,是契丹族博采众长的典型器物之一。
第五厅
?
汉、满、蒙文龙头宽温仁圣皇帝信牌
长31、宽21.7、厚2.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信牌是努尔哈赤后金政权发布命令、官吏奉差出使传递皇帝诏谕所使用的通行牌,同时它也是一种凭信物,有满文、蒙文、汉满蒙文信牌几种。通常为木质圆形,中有圆孔,牌的顶端雕刻荷叶纹饰,牌面为红色,荷叶形冠顶为绿色,因此又称绿头红信牌。此件“汉满蒙文宽温仁圣皇帝信牌”为清太宗崇德年间旧物。木质扁圆形,牌首雕云托日,日中有一穿孔。牌上部为红云纹边,天蓝色地,上雕金龙,下刻绿色水纹。牌周为凸起的绿边,牌身朱红地,上填金阴刻汉、满、蒙三体文字“宽温仁圣皇帝信牌”。另附有彩绘海水、云龙戏珠纹皮质牌套。此信牌是研究清初史实的重要实物例证。
?
世宗雍正满汉文谥宝 清 高11.6、宽13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1735年,58岁的清世宗胤禛驾崩。依照帝制贯例,为其上尊谥,并镌刻为宝,是为“谥宝”,或称“玉宝”。此方谥宝由整块青玉雕琢交龙纽,下雕方型台,有穿鼻。谥宝印面刻有满、汉文合璧,朱文篆书的皇帝庙号、谥号及歌颂其功德的文字,其谥文为:“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之宝”四行二十九字,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的谥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