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30日—7月30日,南通博物苑将于新展馆二楼临展厅,举办“南通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展览将展出文物、标本183号,200余件,其中有钧红窑变杏元贯耳方瓶、东方吉祥鸟化石标本、明德化窑马蹄杯、民国张謇题“师范附属小学校”木校牌等一批来自南通各县市区及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作为全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市的文化窗口,南通博物苑文物普查工作持续四年,期间担负了全市文物普查机构建立、方案编制、国有单位调查、文物信息认定、采集、登录、审核、报送等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均有序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文物普查,南通博物苑在可移动文物保护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三个成绩。一是摸清苑藏文物家底,南通博物苑现有各级各类文物、化石标本藏品近5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1件套,二级文物612件套,三级文物2142件套。二是完善苑藏文物信息,普查中均按照国家文物局制定的《普查藏品登录操作手册》录入标准采集,补充、完善藏品的基本信息。三是建立苑藏文物影像信息数据库,对所有文物进行多方位的影像信息数据采集,为苑藏文物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将来全省乃至全国文物资源共享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2012年至2016年,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全国性普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国家工程。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历时五年,全国成立3600个普查机构,共有10.7万名普查工作人员精心工作、尽职尽责,调查102万家国有单位,投入12.4亿元经费,登录文物总数10815万件。此次普查全面掌握了我国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保管权属和使用管理等基本信息,摸清了我国可移动文物的“家底”,为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于2016年底按时完成。全省3000余名普查工作人员精心工作、尽职尽责,共认定有文物收藏并在国家普查平台注册登录的国有单位613家,登录文物总数2812571件,全国排名第六,其中普查新发现文物757157件。
2017年3月10日,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在南京召开普查工作总结表彰会。会上,对全省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74个单位、163名个人给予嘉奖通报并颁奖,其中,南通博物苑被授予“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称号。
自江苏省开展普查工作以来,南通市各级普查办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科学普查为目标,多方联动,不断探寻最适宜的普查方法,确保了全市各阶段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普查过程中,以创新务实的工作方式,制定科学工作方法,各级普查办沟通密切,全面统筹互相支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全面摸清了南通市的可移动文物家底。全市共采集、登录文物数量为:27900号,计63172件/套。
2016年11月,南通市普查办组织180余件文物参加“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精品成果展”,以优异的成绩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南通博物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