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石之美者”,在中华大地上,它的制作和使用历史绵延了八千多年,从不间断并延续至今。在古代中国,玉器曾是原始通灵的圣物,也是神圣王权与君子德性的象征,作为中华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古老文明的传承与悠久历史的追忆。
由广州博物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美丽的石头会说话——中国古代玉文化》展于3月28日在广州博物馆专题展览厅开展。展览遴选出220余件(套)史前至现代的玉器藏品,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140余件(套),广州博物馆80余件(套),总共有8件一级品。该展览依据不同时期玉器蕴含的不同意义,划分为“玉蕴之灵”、“玉蕴之德”、“玉蕴之华”及“玉蕴之耀”四部分,以独特的角度向观众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和这些玉器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
勇于创新 策展思路突破常规
玉器的发展贯穿了中华文明史的整个进程,可谓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而不同时期的玉器彰显着不同的意义与内涵,其中都蕴含了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和深刻的时代烙印。
展览突破平时主要按玉器发展的时间脉络策展思路,从玉器的分类、功能演变等方面为主线,辅以时间顺序进行陈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因为玉器的分类及功能演变过程与其所在的历史时代息息相关。在史前社会,人们冀望以玉器为媒介得到上天的指引与庇佑,因而当时的玉器多用作祭祀礼器。春秋战国以后,玉器被赋予了高尚的君子的品德,成为人格化的君子代表,因而出现了玉佩等各种形状玉佩饰。隋唐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为玉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出现了表现世俗趣味的玉器作品。在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大盛及帝王品味的影响,玉器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观众观展后,可以对我国几千年的玉器文化的演变过程有个清晰而相对完整的认识。
精品荟萃 集历代美玉之大观
玉器的种类及造型同样十分丰富,从用作祭祀礼器的玉璧到造型各异的趣味动物玉摆件,从象征君子之德的玉佩饰到文人墨客喜爱的文房用玉,无不印证着玉器的发展轨迹和玉雕的技术进步。此次展览展出的绝大多数玉器为两馆首次展出,其中就有多件国宝级玉器,精品荟萃,目不暇接。
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绞丝纹玉环”,源自战国时期,属一级品。玉环,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基本造型为扁平圆环状,多用白玉、黄玉制作。古人还把它作为一种信物,古代天子将官员贬谪,赐玉环后官员就可以回来官复原职,即得到天子送来的环,便知自己已被朝廷重新召回。
到两汉时期,上层贵族“厚葬之风”盛行。在“长生不老”思想影响下,王公贵族在入殓时,不仅使用大量的玉璧,同时还口含玉蝉。古人的世界里,蝉虫以雨露为生,天性高洁,可脱壳再生。这件来自西汉时期的“白玉蝉”,温润恬静,它的大小正好可以覆盖在死者的舌面上,这暗合了古人祈求死后复生的愿望。
展览中也展出广州博物馆众多馆藏玉器精品,时间跨度从商周到现代,十分难得一见。这件西汉早期的“龙凤纹玉韘形玉佩”就是商周时期的贵族在射箭时用于保护手指的玉韘演变而来的。造型独特的韘形玉佩,也是当时贵族喜爱的玉佩饰之一。
另外,还有体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浮雕人物纹玉带板”,唐代时期,在腰带上镶嵌装饰性玉块,成为上层贵族的身份等级象征。而这件玉带板上的人物,具有明显的波斯人风格,为胡人吹箫形象,因此也称为胡人玉带板。胡人玉带板的出现,反映了唐代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为玉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精巧别致 古风发簪巧手创
此次展览开展当天,广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宋琪老师专门为观众讲述玉器背后的故事,宋琪老师对玉器鉴赏有深入的研究。观众既能观赏到各个时代的精美玉器,还能听专家答疑解惑,不失为一场玉器文化的视听盛宴。参观完展览后,还推出有古风发髻DIY活动,采用仿玉制品及发髻材料,制成具有古典韵味的发髻用品。现场吸引了大批观众参与制作体验。
(广州博物馆 欧紫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