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广州博物馆、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越秀区少年宫主办,苏昕通草画工作室、蓪草文化艺术工作室协办的“春天之约——通脱木回归种植”活动于2017年3月12日上午在广州博物馆美术馆展区举行。
19世纪广州出现了一种以水彩绘在用通脱木(别名通草)茎髓制成的通草片上的绘画,称为通草水彩画。这种绘画笔法细腻,色彩亮丽,题材丰富,情趣横生,深得欧美人士喜爱,他们大量带回本国售卖或馈赠亲朋,把中国风情传递到欧美各国。通草画起源于广州,在19世纪发展到顶峰时期,随着照相技术的广泛使用逐渐消失。2000年,随着英国友人伊凡·威廉斯向广州博物馆慷慨捐赠了70多幅通草画,国内博物馆有了第一批通草画藏品,广州博物馆也成为了国内最早收藏和研究通草画的博物馆。
通脱木别名通草,这种灌木主要生长在中国西南部和台湾地区,目前在广东地区已难觅其踪迹。为了更好地传承、延续与发扬广府文化、通草画历史文化,在环保语境下拓展社会对植物多样性和生物性的认知与爱护,以行动见证我们爱护保护生态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融”的决心,广州博物馆连同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越秀区少年宫等单位联合举办通脱木回归种植活动,专程从广西和贵州引进一批通脱木幼苗进行试种,让其能够在广州地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月12日恰逢中国第39个植树节,该活动积极响应植树节绿色环保、美化环境、造福人类为主旨的同时,以契合对广府文化、通草画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发扬,通过家庭参与栽种通脱木,激发社会植树爱林、增绿的热情,让青少年感受广府非遗传统手工艺术的独特魅力。广州博物馆也将继续担任通草画的“文化传播使者”,在以研究通草画为特色的广州博物馆开园辟地,建立广州第一个“通脱木研究共育基地”。在下阶段,基地将引入来自台湾的通脱木品种,丰富通草原材料的研究品种,为通草画绘画纸材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采样资料,使通草画这一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本次活动的筹备和举办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广东教育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吴惟粤、越秀区通草画传承人苏昕等领导和嘉宾亲临活动现场,与参与活动的家庭共育通脱木,在草长莺飞的美好季节里,度过别有意义的植树节。
(广州博物馆 阮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