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世纪,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给瓷器下了一个简单而确切的定义:“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 意思是陶器发展为瓷器就具备了白色、致密、不吸水和半透明的胎骨。这句话既能反映瓷器本质上的特性,又表达了人们对瓷器的要求。那么,美丽的瓷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最近,10余名小学生走进常州博物馆,一探瓷器诞生的奥秘。
活动分上、下半场展开。在2月7日上半场活动中,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生活·情趣·愿景——晚晴民国瓷特展”,从器型、釉色、装饰、用途等方面初步认识了距今一百多年的晚清民国瓷。
随后,开放部教育员张琳带来了《美丽的中国瓷》讲座,为同学们深度剖析了瓷器的制作工艺与过程,使大家了解到一件精美瓷器的诞生需要经历淘泥、摞泥、拉坯、画坯、上釉、烧窑等一系列步骤。
了解了基础知识后,同学们在来自燎原美术的老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尝试用高岭土制作一件笔筒。大家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方方正正的笔筒点缀上了花朵、树叶、小鸭等各种各样的装饰。
下半场活动于2月10日开展。同学们用五颜六色的专用颜料小心翼翼地为已经阴干的笔筒上色。之后,专业人员将为这些笔筒上釉、烧制。经一个星期的等待,同学们的大作面世啦!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此次活动不仅向青少年普及了瓷器知识,还锻炼了大家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活动中,孩子们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不失为一次愉悦的博物馆体验。
(常州博物馆 王艳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