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日,为期七天的春节长假落下帷幕,为丰富广大市民春节期间文化生活,南通博物苑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包括展览、讲座和送“福”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春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能够在春节期间享用到丰盛的博物馆文化大餐。
和往年春节期间文化活动不同的是,今年活动主要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活动启动早。为迎接鸡年的到来,早在1月20日上午,“东方既白——徐卫写意花鸟画展暨丁酉生肖文化活动”就在南通博物苑拉开了帷幕。活动除展出80多幅以鸡为主题的作品外, 为了配合展览,还同时举办非遗的展演与互动,由非遗传承人弟子现场演绎及观众体验;“瑞鸡呈祥”画鸡大赛,让大中小学生以及市民以鸡为题作画,进行交流,专家来品评。
二是“让文物说话”。为了展现中国生肖鸡文化的内涵。南通博物苑春节期间举办“丁酉生肖文化”系列活动。第一是馆藏生肖文物展,提取了苑藏文物,并从镇江博物馆借调来二十件三级品以上的生肖文物进行展示。
第二是由南通博物苑文史、动物学专业人员举办“鸡年话鸡”系列科普讲座,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观众讲述鸡的演化、饲养、食用历史以及鸡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为了进一步加深观众的记忆,讲座现场还准备了和“鸡”有关的美食,引的听讲观众直说,博物苑的讲座“好看、好听、好吃”,春节长假还能“涨姿势”,真是不虚此行。
三是弘扬民俗文化。为迎接春节的到来,南通博物苑新馆门口,架起了公鸡、母鸡造型的彩灯。1月28日大年初一,和去年相比,在向观众送“福”迎春贺新年的同时,还在新馆展厅内树立了“新春寄语”的祝福墙。观众可以把对新的一年的期盼、愿望写下,粘贴在墙上。
1月29日,南通博物苑与中国银行南通支行、南通民间艺术馆联合举办了一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 “金鸡报春——南通博物苑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活动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室内“翻开记忆——南通农耕文化暨民俗风情展”,一个是组织了剪纸、面人、糖画、龙凤字、布艺、草编等十多位民间艺人,在博物苑内进行传统手工艺表演。民间艺术展演不仅宣传南通民俗文化的内涵,更是提升了公众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整个活动民俗意味浓厚,为春节的年味里增添了一抹“文化馨香”,受到市民的欢迎。
1月31日,“年来了——春节民俗体验”采用座谈的形式向孩子们形象生动的介绍了春节的各类习俗。3D动画片《年的故事》让大家认识了“年”这个神话传说中的猛兽;春联、窗花、福字、门神等实物让大家知道了贴春联、糊窗花、挂年画的来历;过年的童谣让孩子们懂得了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各地风俗。当孩子们认真观看《蒸糕的故事》时,香喷喷的糯米糕端到了同学们的面前,成了大家的美食。元宵节的猜灯谜活动更是把气氛推到致高点,每个人开动脑筋,积极应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上了一堂生动的民俗课。
四是体现亲子互动。结合父母七天长假和中小学生寒假这一特点,2月1日和2日,连续两天,南通博物苑先后举办了“花好月圆——灯笼文化及制作体验”“中国风——传统百工之DIY剪纸”教育活动。
灯笼文化的教育活动首先给青少年讲解灯笼的概念、历史、制作流程以及灯笼的文化意义,并且重点让学生们认识常见的几种灯笼——宫灯、走马灯、无骨花灯等。理论的阐述,让他们对灯笼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使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让青少年自己动手完成灯笼的制作,包括组装简易灯笼的骨架,做剪纸装饰、给灯笼糊纸等一系列步奏。制作的操作过程,让他们感受传统民间工艺的匠心。
“中国风——传统百工之DIY剪纸”结合春节期间南通博物苑的民俗展演活动,向同学们推介了中国传统百工的悠久历史和现状。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家长们全神贯注;展厅里,同学们对各种民俗物品感到好奇;演示现场,孩子们认真观看老艺人的表演并啧啧称赞。讲座结合《三十六行风俗图》,通过提问与讲解的形式,让同学们对南通地区的民俗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完成“福”字的剪纸。
通过春节期间类似的社会教育活动,学生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流露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自己受益匪浅,此次活动给寒假增添了一份美好的记忆。
(南通博物苑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