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0月10日-12日,由云南省文物博物馆协会、云南省博物馆主办,云南省文物总店承办的“纪念石寨山考古发现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云南省文博协会会长熊正益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云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戴宗品、美国马克林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彭瑞查、美国伊利诺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东亚及泛亚研究中心教授邱兹惠、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古方等2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就研讨会议题进行讨论及发言。来自省内外各大博物馆、高校等研究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亲临金砂山古墓群、贝丘遗址考古现场和石寨山古墓群参观考察。
?
来自国内外的数十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云博,共同对60年来以石寨山为代表的云南省考古发掘整体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交流考古研究的新观点和理论方法,探索未来考古研究的研究方向。其研讨范围集中在石寨山考古发掘与其他考古发掘对比研究、古滇青铜器历史与文化研究、古滇国文化与民族研究、古滇国艺术与审美研究等几个方面。
?
参会者表示,此次研讨会具有很高的水准,不仅邀请了省内重量级的专家学者分享研究,还能够学习到省外、国外对古滇国青铜器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特别是有的专家将尚未发表的研究成果首次在研讨会上公开分享,为今后在云南古滇国时期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加权威、新颖、广泛的研究思路。
古滇国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其非凡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一直吸引着学者的极大关注,通过纪念石寨山考古发现6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大家认识到需要继续协调和组织,共同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化,推动古滇文化的普及推广。
石寨山古墓群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云南省晋宁县上蒜乡石寨村,它是战国至汉代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1955年,云南晋宁石寨山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出土了百余件地域特征明显的青铜器、这批被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和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局局长郑正好先生称为具有国际主义的重大发现的青铜器,印证了一个两千年前西南古代文明的存在,为滇池地区的古代民族史、冶炼和宗教习俗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随后发现的“滇王之印”金印,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记录的古滇王国历史,自此,开启了滇青铜文化研究的序幕,为世界青铜文明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1年,晋宁石寨山的发掘因“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的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列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石寨山出土器物种类繁多,有青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玉器、海贝等。青铜器多采用失蜡法铸造,其中镶嵌、鎏金、雕刻、锡合金已达到较高水平。青铜器种类有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贮贝器、乐器、装饰品等。出土的特殊器物“贮贝”上,铸有各种人物活动图,如祭祖、战争、纺织、农耕等场面,被学者称为释读古滇历史的“铜照片”。这些青铜器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装饰华丽、雕铸生动、风格独具,是罕见的古代工艺品。
据了解,历代典籍文献对云南古代的历史记载甚少,见于汉代司马迁《史记》也只廖廖数语:“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自汉代以来的2000多年间,由于没有新的资料,学者对“滇”是否存在保持怀疑。1953年,一位姓汪的古董商拿了几件青铜器来到云南省博物馆,请求鉴定其价值。博物馆业务人员顺其线索对晋宁石寨山进行了考察,后经国家批准先后于1955年、1956—1957年、1958年、1960年、1996年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86座,出土大量铜、铁、金、银、陶、玉石、玛瑙等质地的文物,其中以鼓、贮贝器、扣饰等各式各样造型生动、形制古朴的不同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最具特色。
(云南省博物馆?邢毅、杨成书、叶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