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与文化景观”(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围绕这一主题,广西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后及当天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从馆藏精品的布展到网络微视频的上线,从明信片设计大赛的启动到馆外课程的推出,广西博物馆致力于打开博物馆的“围墙”,连接起馆内外的文化景观,并积极履行保护、营造与阐释文化景观的责任。
“文房四宝”展览与摄影回顾展:“小”器物和“大”风景
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广西博物馆推出了反映古代文人情趣雅好的“文房清韵——馆藏古代文具展”,以及“我看博物馆”青少年摄影比赛五周年回顾展。“文房四宝”展览中的文物,取材于天然,又经后天的精心雕琢与文饰,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青少年摄影比赛回顾展则集结了博物馆小观众在2011—2015年的优秀作品,记录了五年来孩子们眼中的家乡历史文化点滴。两种展览,一古一今,呈现了不同时空,不同场域下的文化景观,文具与照片虽小,但其凝聚的万千气象,吸引着来自各方的观众。
“馆长说宝”微视频:让你足不出户与专家“面对面”
广西博物馆在2010、2011年度曾推出过“馆长讲解日”活动,馆长亲自在展厅为观众进行现场讲解,得到广泛好评。今年,为进一步扩大受众面,更有效地传播和普及文物知识,广西博物馆利用了当下火热的网络微视频的形式,特别策划了“馆长说宝”微视频,视频每月一期,并在5月18日当天的广西博物馆官方网站、微信平台及新浪微博同步上线。
在“馆长说宝”第一期节目中,广西博物馆馆长吴伟峰亲切地介绍了馆内的“镇馆之宝”——翔鹭纹铜鼓,在“一带一路”的理念图景下,讲述了铜鼓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目前,这种馆领导身体力行,在网络视频中介绍馆藏文物的教育形式的推出,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运用网络视频形式,使馆藏通过崭新渠道,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广西博物馆在全国同行中率先迈出扎实一步。
手绘“印象·广西博物馆”:比赛之意,在乎汇聚文化记忆
英国艺术史学者迈克尔·吉百尔豪森曾提出“建筑即博物馆”的理念,旨在突出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地标,在现代化进程所构造的重要语境。2016年,历经38年风风雨雨的广西博物馆馆舍将迎来改扩建工程,为进一步配合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唤起公众对博物馆改扩建前的深情记忆以及改扩建后的无限想象,广西博物馆在5月18日当天正式启动“印象·广西博物馆”手绘明信片设计大赛,社会公众均可以原创水彩手绘稿的形式参与此次比赛。广西博物馆亦希望借此机会与公众进行互动,以更好挖掘博物馆作为文化景观的价值。
“文化遗产周周学”馆外课堂: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博物馆社教空间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对于观众有着阐释和推广该地域独特文化景观的责任。广西博物馆也将继续利用馆藏资源与教育资源的优势,以提高公民尤其是未成年人道德素质为目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公益活动。5月18日下午,“文化遗产周周学”青少年教育项目馆外活动签约仪式,在广西博物馆一楼大厅举行。广西博物馆馆长吴伟峰、党总支书记周敏出席仪式,参加此次签约仪式的还有来自南宁市青秀区教育局、南宁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南宁市少儿图书馆和梦之岛百货(新梦)等各机构分管领导。民主路小学、红星小学、中山路小学、星湖小学、逸夫小学等青秀区辖区内小学的各分管领导也参加了此次签约仪式。馆长吴伟峰发表致辞,指出此次馆外课程的推出,是一次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广西博物馆改扩建项目的勇敢尝试,期望更好地利用我馆的教育资源,推进博物馆教育常态化,实现博物馆与学校、社会的对接与融合。仪式结束后,参加此次活动的嘉宾到广西博物馆三楼观摩了即将启动的馆外课程,并表达了对于课程开展的期待与建议。
文化景观处于一个不断的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国际博物馆日之后,广西博物馆也将会把“博物馆与文化景观”这个主题进行到底,做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历史文明的阐释者与可持续景观建设的参与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