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湖北省博物馆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在湖北音乐博物馆“泛川古琴馆”开馆雅集活动上发布,不久前考古工作人员在枣阳郭家庙一座距今2700年的春秋早期的曾国墓葬中,同时发现了较为完整的琴和瑟。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瑟多琴少,而此次春秋早期的琴、瑟同出,更是难得。这次发现的琴以及琴瑟组合,均为目前所知最早。
这对琴瑟一同出自曹门湾墓区的86号墓,在墓中琴位于棺外东北角,瑟位于棺外南侧。已知出土先秦琴,虽弦数各异,但共鸣箱约占整体一半则是显著的共同特征,俗称“半箱琴”。此次出土的琴也属于“半箱琴”。琴长约92厘米,最宽处约35厘米。其琴尾有龙龈、雁足装置,有承、固琴弦以及稳定琴身的作用。琴首岳山嵌入琴面板,一侧有用于挂弦的弦孔。弦孔与龙龈过弦痕迹明显,说明该器为实用器。
此前发现的曹门湾1号墓的瑟显示春秋早期有不设尾岳的情形,但是否设有首岳尚不得而知。此次出土的瑟长约180厘米,宽35厘米左右。结构较完整,清晰可见首岳嵌入面板,一侧设挂弦孔若干。令人称奇的是,此瑟的瑟枘为圆雕羽人形象。已知先秦瑟枘的顶部通常装饰为浮雕,较早的题材有鸟喙纹、云纹、涡纹、弦纹等,战国中期出现了六瓣柿蒂纹等等一些写实的世俗题材,此瑟瑟枘装饰为圆雕羽人形象具有鲜明的特征。曹门湾1号墓曾出土过一批圆雕羽人钟、磬架立柱,这次又发现了圆雕羽人瑟枘,羽人形象在曹门湾音乐考古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去揭示。
《礼记》讲“士无故不撤琴瑟”,《左传》讲:“君子之近琴瑟”。《吕氏春秋》还讲,朱襄氏作五弦瑟以来阴气;舜鼓五弦之琴,以来阳气。若琴瑟相合,则以调阴阳和谐。琴与瑟都是先秦礼乐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乐器或礼用工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琴瑟和鸣是精神和谐之道,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精神文化遗产。“琴瑟”合称亦常喻以和谐之意,表达夫妻感情和睦、朋友情谊深厚、社会秩序和谐等。这次重大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国早期弦乐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两周之际礼乐制度中琴瑟的地位与功能以及弦乐器制作技术的特征和发展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例。
(湖北省博物馆 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