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彩票正版下载

图片
?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2-9
选择字号:
读过的和想读的

 

编者按

2023年你读过的最难忘的一本书是什么? 2024年你的读书计划是什么?读屏时代,你是更喜欢阅读纸质书还是利用科技手段“听书”、看电子书、刷短视频阅读呢?

年终岁尾,本期读书版向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发出邀请,请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年终总结”。他们或是忙里偷闲读书作序,或是极为“严肃”地读书,他们中既有纸质书的忠实维护者,也有借助科技手段的新式阅读者。

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

傅璇琮先生的序是“为站在后排的学者鼓掌”

2023年的阅读,还是以专业书籍为主。此外,断断续续翻阅了胡适、周作人、钱穆、梁实秋等人的文集,对那个时代的文人生活细节有了一些了解。

2023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傅璇琮文集》。傅先生是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也曾多次主持我的学生论文答辩,生前学术上的交往比较密切,我受益很多。上半年,我集中拜读了傅先生的文集,深深折服于他的治学格局、视野和清醒的学术意识,撰写了《傅璇琮先生古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性思维》一文,发表在《光明日报》。

读傅先生文集,最让我感动并引起深思的是《驼草集》。此集所收为傅先生序跋类文章。自序自跋很少,主要是傅先生为他人所作序跋,从1981年为陈贻焮先生《杜甫评传》作序,到2015年为《大道周口》写序,前后34年,为人写序总量竟有120余篇。序主有陈贻焮、罗宗强、曹道衡、陶敏、邓绍基等同辈人,更多的是后辈学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在古代文学学术界的中青年学人,大部分都得到过傅先生的赐序。中山大学教授吴承学在一次学术会议拍照后说,我们坐在前排的应该为站在后排的鼓掌,话中充满了对后辈学者的鼓励和期许,此话在学界引发很大反响。傅先生的序所发挥的就是这个作用。既为需要扶持的年轻学者鼓与呼,又在这些学者探寻治学路径时,为其指出发展方向。

傅先生的女儿傅文青的“弁言”结尾说:“叫‘父亲’有些沉重,因为‘父亲’承受着太多的担当!还是叫一声爸爸吧!爸爸只属于孩子,所以,爸爸是暖和的。亲爱的爸爸,想你也爱你!”其实在古代文学研究界,傅先生担起的正是父辈的责任。

2023年,我只去过一次实体书店,那还是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开会时顺便去的。我基本在网上买书,许多文集都是在孔夫子旧书网淘的。读了几部电子书,是我已故的朋友何玉兴推荐给我的。人去书在,读之泫然。

北京大学教授、郑州大学特聘教授何怀宏:

读书的扩展和延伸

2023年,我印象最深的书是美籍华裔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的《我是谁?段义孚自传》,这是一本小书,但印象很深。作者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和英国皇家科学院两院院士、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出身世家,而又浪迹天涯,性格有些羞涩甚至“社恐”,但又渴望友谊。他深刻挖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最终的问题是“我是谁”。同时,一本小书还可以引出他的许多“大书”,比如《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意义的个体追寻》等也相当引人入胜。他告诉我们,任何科学研究都不可忘记人,包括“认识你自己”。

2024年,我想读的一本书是美国传记作家沃尔森·艾萨克森的《埃隆·马斯克传》。首先作者艾萨克森是目前最好的一位传记作者,他写了达·芬奇、富兰克林、爱因斯坦、基辛格、乔布斯等人的传记,都是佳作。而传主马斯克则是当今世界的风云人物,我想了解这位特殊的科技奇才,也许还是今天最大的幻想家,却又常常能实现自己幻想的人的生平、成就和内心世界。

近年来,我去书店比较少了,购书也不多。一是很少出门;二是家里放不下那么多书了,还是要给生活留下空间;还一个原因就是网络读书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了。以前用Kindle比较多,现在还用“微信读书”等软件。眼睛累的时候也会听书,但听书感觉比较慢,比较适合在散步和做家务的时候听。我不看短视频,不相信能从短视频中得到多少读书的好处,也没有用ChatGPT协助读书。我喜欢自己找书,用“微信读书”等软件的一个优点是便于搜索和做笔记,而且容量大,相当于一座图书馆,这是任何个人藏书也比不了的。所以说,今天的读书可以有一个大大的扩展和延伸。我深感,读书可以延展到许多的工具和媒介,但读书的内容则可以向内延伸,不仅注意客观的知识,也注意深入人的内心世界。

科幻作家陈楸帆:

由读书看见自己

2023年我读过的最难忘的一本书是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这是卡洛·罗韦利的拿手把戏,像精美的预告片让你一窥宏大的舞台与故事梗概,却又无需承受所有的如坐针毡。

2024年我计划读的一本书是美国科普作家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白色天空下——当自然不再自然》。这本书的内容与我正在思考的问题有关。该书译笔优美、内容深刻,它针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的问题: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本书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迅速改变,而这些改变往往不是自然进程的结果,而是人类活动的直接后果。

在传统观念中,自然被视为独立于人类社会和文化之外的存在。然而,作者通过深入分析指出,现代社会中的自然环境已经被人类的活动所深刻影响,从而模糊了自然与非自然的界限。这种观点促使我们重新考虑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定义和理解自然。

随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被破坏,我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甚至是我们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都受到了挑战。作者对这些复杂交织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社会和文化问题。

此外,这本书也为公众意识和政策制定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它强调了公众教育和社会意识在应对环境危机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洞察视角。

我会去世界各地的书店,也会用电子图书和有声书,不会看速读类短视频,不希望别人代替自己阅读和思考。读书是一种体验,是跨越时空的缘分,获取信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由读书看见自己。

科幻作家海漄:

阅读是很快乐的事,我不计划

2023年,我个人经历了很多变化,阅读量少了不少,印象最深的是科幻小说作家、晚清文化研究者梁清散的中篇小说集《沉默的永和轮》,其中历史考据的部分写得非常出色,故事性结合得也很好,非常对我口味。

我的书架里还有很多没看的书,书单里也有不少准备买的。我不会太有目的性地看哪一本,到时候随兴趣和心情再说吧,阅读本身是很快乐的事,我不会做计划。我正在看香港城市大学中文暨历史学系教授杨斌的《季风之北,彩云之南: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因素》,研讨云南历史的。这是一本讲述边疆史的学术著作,对于这类书籍我会秉持一个辩证的态度,不轻易对它的观点下结论。这类书籍一般不会对我的写作直接产生灵感,但对保持写作状态、积累写作养分很重要。

对于历史科幻小说的创作,我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一是不违背一些客观存在且公认的史实,二是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或细节,力求真实。这需要我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查证,保证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更为准确。

当然,日常的阅读于我而言是一种习惯和爱好,它很简朴也很奢侈。因为它直接花费的成本不高,但相应的时间成本很高。

小时候我就喜欢看科幻类作品,从意识到自己喜欢的是一类被称作“科幻小说”的故事算起,我“入坑”科幻小说整整20年了。在好奇心最旺盛、最适合阅读的年纪,刘慈欣的《吞噬者》和潘海天的《饿塔》对我的影响很大。

2023年,我还是经常逛书店。因为办公室楼下的购物中心就有书店,经常中午吃过饭后逛一逛。我个人比较依赖传统的纸质书阅读,当然这只是个人习惯和精力的问题,不代表对新兴阅读方式的排斥。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吴家睿:

忙里偷闲为三本书写推荐语

2023年是我工作繁忙的一年,几乎没有时间读书;还好忙里偷闲,应出版社之邀请,认真读了3本新书,写了3条推荐语。

“哲人石”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在1998年策划出版的科普丛书,如今已出版了153种书籍。2023年11月,“哲人石”丛书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十的九次方年的生命》。这是由我国科学家创作的科普作品。该书作者是我的好朋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白书农。我为他的书写了一段推荐语:“大多数研究者习惯从‘最高等动物’的视角俯瞰和解释世间形形色色的‘低等’生命。突然来了一位植物学家白书农,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采用一种他自称的‘整合子生命观’,顺着生命之树的源头,重新梳理了生命的概念,重新诠释了细胞、个体、物种乃至人类!”

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是我喜爱的科普书。不久前,中信出版集团给了我一本反映霍金对“时间”进行全新解释的译著——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托马斯·赫托格的《时间起源:史蒂芬·霍金最后的理论》,我立刻被吸引了,并写下了推荐语:“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这3个人类关心的终极问题之下的底层问题涉及时间起源。作者托马斯·赫托格通过对史蒂芬·霍金的终极宇宙理论之清晰介绍,让读者领略了霍金在其生命晚期对时间起源的全新思考——人类生存在一个量子宇宙中,只能依靠观测来认识空间和时间,当人们朝着宇宙开端回溯的时候,物理学定律会发生改变乃至消失,时间也随之改变乃至成为虚幻。也就是说,时间以及时间之演化源于观测,都根植于人类与宇宙之关系。”

美国科学作家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写的《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曾于199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翻译出版,该书介绍了20世纪末诞生于美国的 “圣塔菲研究所”及其开创的复杂科学。我多次阅读此书,颇有收获。最近该书又被中信出版集团重新翻译出版。我受邀写下推荐语:“科学家的初衷是要刻画一个简单而确定的世界,从而可解释,可预测。但是,真实世界往往非其所愿。于是乎,有一群研究者跳出‘舒适区’,对复杂而不确定的世界进行了勇敢的探索。本书就是该群探索者的学术小传。作者用生动而详尽的笔墨介绍了他们的知识架构、思考路径与研究成果。”该书计划于2024年初出版,并将继续成为我今年的重点阅读图书。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

读书要读学问创造者撰写的书

2023年我撰写了《黑体辐射:一只会下物理金蛋的鹅》和《得一见机》两本书,为此读了很多书和文章,很多都是科学巨擘的作品,都能记住不忘才好。如果非要说最难忘的,我选荷兰人洛伦兹所著的 Theorie der Strahlung (辐射理论)一书,它让我知道一般物理著作中用细的折线表示光的反射、折射是糊弄小孩子的,正确的表示应该是用空间角微元表示的光锥,这样接下来才能进行光学研究。这个发现虽然打击了我作为一个本就不合格的物理学家的信心,但也强化了我的认知:读书要读学问创造者撰写的书。

2024年我计划撰写两本书,因此要读很多书。计划中必读的一本是Shlomo Sternberg 所著的Curvature in mathematics and in physics(数学与物理中的曲率),共405页。物理学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运动,而描述运动所用的概念即是曲率。曲率是贯穿物理学的概念,是我应该掌握但遗憾的是一直未好好掌握的学问。2024年这本书必须通读一遍。

2023年我拜访过出版社、参加过北京图书订货会与优秀图书评选。我读的书中,传统纸质和电子版的都有。虽然不反对别人听书、看读书短视频、加入阅读小组等,但我自己不会这么做。就我个人而言,读书是我的工作,故而我把读书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读书要虔诚,读书是一个人在寂寞中的享受。

湖南大学教授文双春:

“让自己更幸福”应是终身追求的目标

老实说,“知天命”后,我读每一本书都忘得快。要使一本书不易忘,唯有多次读、反复读。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因斯坦写的《我的世界观》是2023年我读过的最难忘的一本书。

爱因斯坦说:“唯有以伟大而纯洁的人物为榜样,才能引发高尚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大多写进了今天的教科书。我们在学习他“冷冰冰”的科学理论的同时,如何接近“活生生”的他本人,从而更好地以他为榜样?

我认为,最好的途径不是读他的传记以及各种关于他的故事和文章,而是直接读他的《我的世界观》。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触摸到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社会、教育、科学等问题的所思所想。爱因斯坦还说,跟他“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的真知灼见,都是我不可失去的朋友”。

如果我们想成为或作为教师想培养爱因斯坦那样的人才,那么他和他的《我的世界观》都是我们不可失去的朋友。

2024年我想多次读、反复读的一本书是《幸福的方法》,其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幸福课讲师泰勒·本-沙哈尔。

当下,大学都在努力追求“一流”。与此同时,调查显示,大学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患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

高等教育如果不能使人幸福,那么它的意义何在?

伦理学家认为,追求卓越除非能在世界上带来更大幸福,否则是不合理的。爱因斯坦说,学校应当培养年轻人那些有益于民众幸福的品质和才能。本-沙哈尔在其书中写到,要记得,“让自己更幸福”应该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

本-沙哈尔的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足见我们的大学也有必要加强幸福教育,尽管它没被纳入“一流”评价体系,同时说明他的《幸福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阅读。

我虽然没有能力在大学开设幸福课,但我如果掌握了“幸福的方法”,既能帮助自己,也能帮助他人特别是我的学生更幸福——研究发现,幸福的老师造就成功的学生——那将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我有很多年没去书店了。我网购过一些纸质图书,但更多通过APP购买电子书。可能因为长期通过网络获取最新文献,利用电子设备阅读、标注、分享、使用文献,所以我习惯了用APP读电子书。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蔡少伟:

我推荐唤醒灵魂的书

自有记忆起,我似乎不能离开书。在学生时期,我的课外阅读远多于课内阅读;工作之后,专业之外的阅读又多于专业方向的阅读。现在我每个月都逛书店,最爱的还是纸质书。

如果喜欢读书算一个天赋,我非常感恩有这样的天赋。读书让我拥有了另一个世界,我在现实世界中视野狭窄,太多的事情不在我的可见范围之内。但在书中,我可以穿越时空,自由搭建,这是一个丰富得多的世界,颇似庄周梦蝶。

我的读书兴趣很广泛。要推荐年度最喜欢的一本书,对我来说不是易事。我没有数过在过去一年看过多少书。有些书开阔眼界,比如《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和一些历史书;有些书增长知识,比如《控制论:或动物与机器的控制和通信的科学》《21世纪资本论》,以及很多工具书;有些书为激活大脑,主要是理工科类,又以英文书居多;有些书唤醒灵魂,大部分是文学、哲学、信仰方面的书,甚至是《一天一朵云》。

我选择推荐唤醒灵魂的书,比如《红楼梦》,让我兴趣常新、感受常新,但我很贪心,希望把这个推荐机会留给斯蒂芬·茨威格和《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

读茨威格的小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有一个悲悯而深刻的灵魂。在茨威格眼里,真正的黑暗,不是生活的重担,而是物欲情欲的迷失和精神的溃败。他关心感情的纯度、细描人物的内心,他所书写的波澜壮阔不靠历史和情节,而在内心活动,内心即世界。这种写作容易引起共鸣,但也容易显得尖锐,以至于常常引来争议,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便是一个例子。这篇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敢于表达,叩问人间情感,有人感动,有人激愤,但无法无动于衷。男人和女人都会被遗忘,但是那份感情如同标本,一个世纪之后仍然有人纪念。文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美学感受,和听音乐是一样的。好的文学作品敢于写出真相,即便可能被人误解,但是它能触到你的心。我记得少年初读《红楼梦》的时候,甚至对有些内容感到羞耻,其实是因为当时的承受力太弱了。人,从来就不是可以简单定义的。人的灵魂尤其如此,茨威格是懂得这一点的。

郭刚制版

《中国科学报》 (2024-02-09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